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站在弱勢這一邊的社會實踐

台灣的經濟起飛,可以追溯至50~60年前,在此之前,都是個農村人口大於都市人口的未開發的社會,人人幾乎都已務農為主,只求溫飽,其餘別無所求,識字受教育的比例也偏低,然而,當時的政府掌握了一些契機,透過一些政策,使地主轉型成工廠投資,這也為社會創造了許多就業的機會,當時別國家比人力相對低廉的結果,也帶動了台灣的經濟起飛,當時的台灣,年國民平均所得年年攀高,中下階層的居民生活也日益變好,生活所追求的不再單單只是吃飽就好,許多娛樂性的科技用品逐漸戶戶皆有,太快速發展的結果,這,真的好嗎?

反觀近幾年的台灣,工資已發展至一個頂點,許多大廠紛紛撤出,尋求人力更低廉的設廠點,不再是幾十年前的只要你願意付出,就有的小康生活,職缺逐年遞減,還留在台灣的廠商也壓縮薪資,反正你不做,自然有許多人搶著來取代,那我何必花費太多人力成本,所以薪資開始停滯不前,但原物料極度缺乏的台灣,因為世界人口膨脹性的增加,漲幅驚人,台灣實質性的薪資減少,日子一日比一日不好過,而剛好生長在這時代漩渦的我們,不禁要開始思考,我該如何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,還能保有自己的競爭力。

隨著地球村的來臨,國與國之間就如同村莊間的距離,所以我認為,第一步,我必須要加強自己的外語能力,不然要如何接待外國的客戶,語言,始終是我們的溝通工具。另外,趁這在學的兩年,好好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,把自己未來需要用到的專業打好基礎,出社會後,老闆所需要的,是一個準備好的人,而不是一位什麼都不懂的學習生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